第五百八十五章 权威.....真的错了!_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更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八十五章 权威.....真的错了!

第(2/3)页

射所产生的平均能降:

        ξ=Δuˉ≈2/(A+2/3).

        这个是平均能降的近似计算式,可对原子量A大于10的原子使用。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以某种原子制作的材料作为靶心时,中子平均需要散射多少次才能从E0降到指定的E:

        N?E0?ln?Eξ。

        举个例子。

        中子从  2MeV  (裂变中子平均能量)慢化到  0.0253eV的能降,就是u=ln?E1/E2=18.1856。

        当然了。

        能降这个概念在后世也进行了部分概念迭代,更多被应用在反应堆领域。

        不过眼下这个时代这种概念还是很主流的,无论国内外都要到80世纪才会进行版本更新。

        而对于一枚降能的中子来说。

        它的‘一生’则要经历慢化和扩散两个过程。

        其中慢化的平均时间称为慢化时间,扩散的平均时间称为扩散时间。

        中子寿命呢,就可以表示为慢化时间加扩散时间——这应该算是小学一年级难度的加法......

        换而言之。

        中子在一次核反应中存在的时间,可以用自由程除以运动速度得到,也就是对平均能降进行积分。

        等到了这一步。

        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便出现了。

        这也是一个在量子力学与流体力学、以及电动力学中都广泛出现的概念:

        流密度,j=pv。

        所谓流密度,指的是可以用来描述系统内物理量变化的一个量。

        从它的样子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

        密度乘以速度。

        密度代表着微元,而速度是与系统边界相垂直的,这表示着离开或者进入系统的微元。

        在核工程中。

        取中子密度为n,则有中子通量密度,也是中子流密度中子?=nv中子/(m2?s)。

        也就是每秒经过单位面积的中子数量。

        既然中子通量密度可以衡量体系内中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再结合到宏观截面Σ具有反应概率的物理意义,所以就可以定义核反应率  R中子  R=Σ?中子/(m3?s)。

        这代表着发生核反应的概率,也就是平均单位体积内单位时间内反应掉多少个中子。

        这个概念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

        徐云指出的地方,便是两个步骤中中子密度的对比差值出现了异常。

        依旧是举个不太准确但比较好懂的例子来描述这个情况:

        假设你叫李子明,在一所小学的三年二班读书。

        你的班级在教学楼的三层,整栋教学楼相同的教室有几十间,并且一层只有一个入口。

        那么所有人去班级的步骤肯定都是这样的:

        先通过一层入口,沿着楼梯走到各自楼层,然后再进入自己班级。

        也就是.....

        某段时间内。

        进入三年二班这间教室的人数,肯定要远小于从一层进入教学楼的总人数。

        换而言之。

        二者的比例不说是几比几吧,肯定是要小于....或者说远小于1的——一个班级按照50个人算,走进教学楼的最少有数百号人。

        但诺里斯·布拉德伯里计算出的这个框架却不一样。

        它显示的比值是大于1,就相当于走进班级的人要比走进教学楼的人多,那么这显然就是哪里出问题了。

        “?n(r,t/)?t=S(r,t)?Σa?(r,t)???J(r,t)......”

        “加入一个稳态情况??/?t=0,那么就有d2?(r)dr2+2rd?(r)dr??(r)L2=0......”

        “引入菲克定律.......。所以以中子通量密度?(r,t)为待求函数,改写连续性方程为1/v??/?t=S?Σa?+D?24?......”

        写到这里。

        陆光达的笔尖忽然便是一用力,生生在算纸上戳破了一个洞。

        但平日里无比节俭的陆光达这次却没有露出丝毫心疼的表情,而是死死的盯着自己计算出来的这道公式。

        1/v(??/?t)=S?Σa?+D?24?。

        这个公式第一眼看起来可能有些陌生。

        但如果把最后【4?】的4给去掉,想必许多聪明的同学便认出来了。

        没错!

        这便是一切核工程的起点,整个核工程物理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中子扩散方程。

        它描述了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的变化情况,并且在空间上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变成赫姆霍兹方程作出波动解。

        同时它在时间上是个一阶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时间上的单调发展情况。

        一般来说。

        对于任何一个完整的框架,你都可以从中反推出这道公式的正确表达式。

        但是.....

        眼下陆光达推出的结果,却多出了一个4!

        微分方程多个4,这个概念再解释就要被喷水文了。

        总而言之。

        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的情况!

        要知道。

        理论部的这些推导可不全是数学计算,他们计算的参数有很多都来自应用地带的实验团队——否则兔子们也没必要建轰爆实验室了。

        例如陆光达他们这次使用的参数。

        这些参数有部分来自海对面传回的文件,文件原本所属的都是一些国家级的实验机构。

        有部分来自七八年前他们去毛子国内进修时带回来的资料,比如彼得罗夫反应堆。

        还有部分来自七分厂的中子物理实验室,就在陆光达他们边上的车间里。

        这些数据有不少都是真实核爆的参数,也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再不济也是冷爆数据。

        这些事实逆推出来的结果有问题,显然不可能是数据的锅。

        也就是说.....

        诺里斯·布拉德伯里的这个框架,确实存在某些错漏!

        现场的这些大老都是个顶个的国内精英,因此很快,他们也相继意识到了这点。

        见此情形。

        不需要徐云再次提醒。

        陆光达便看向了现场众人,展现出了他果决的一面,迅速做出了各种指示:

        “喜来,你现在立刻带领二组去复验平均散射角余弦的问题!”

        “陈瑞同志,你负责校验扩散长度的量纲。”

        “老华,你去计算一下本征波的叠加态是不是连续的——唔,不要引入有效增殖系数试试。”

        “老安,你带小高他们......”

        看着迅速进入状态的陆光达,徐云的心中不由冒出了一丝感慨。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