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看看我钓到了什么?_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更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零五章 看看我钓到了什么?

第(2/3)页

载的人员都是18人,在船上最高权力是船长,同时还有指导员、轮机长、大副等。

        除了这些领导层外剩下的都是捕鱼的青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干涉。

        另外按照田志欣所说。

        机帆船的机舱内还放着几把枪,随行的青工中也有几位经过民兵训练的好枪手。

        不过这主要是为了以防万一,两艘船下水至今还没发生过哪些不太好的意外——毕竟这儿是青海湖嘛,又不是沿海地区。

        实话实说。

        作为一名闽省宁德的沿海人,徐云过去没少出过海。

        比如他老家有个很知名的嵛山岛,徐云几乎每年都会去岛上玩两三天,前往岛上的唯一方式就是游艇。

        但无论是后世的哪次经历,都没有今天的这般微妙。

        船身轻微晃动,海风带着盐味在耳边呼啸。

        渔船在湖面上慢慢行进,波浪不停地涌起,撞击船体发出冬冬声。

        远眺海天一色,依稀可看到远方的雾气。

        随着渔船逐渐远离岸边,周围只剩下无垠的青海湖湖水。

        湖面上肆意吹过一股新的阵风,浪花喷溅得更加高远,几滴湖水溅上脸颊,带来一种莫名的清凉。

        不过真正令徐云有些出神的不是湖面上的景色,而是船上的人们。

        在机帆船刚刚出湖的时候,船上的众人都显得非常安静。

        按照田志欣的说法,这是基地的规矩。

        在机帆船离开码头的时候,除了两个操作员,其他所有渔业队的成员都要排好队站在两边甲板上,全程都不能交谈。

        但离开码头之后,船上的气氛立马就变了:

        所有成员都如同从凋塑变成了活人似的,严肃的氛围瞬间消弭不见,迅速开始做起了各自的活计。

        有些人走到甲板边缘,开始整理渔网。

        有些人把自己满是汗臭的衣服用绳子拴住挂在船边上,让衣服在水里随船拉个一晚上,第二天捞上来晾干就行。

        还有些人则开始点数起今晚要用的煤油灯,以及防蚊的雄黄粉等物资。

        刚从鱼舱出来的高玉林还捡到了一头食指大小的小鱼儿,很是康慨的把它丢给了花花当午餐吃。

        集体劳作配合上这个年代特有的服饰,让徐云的心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

        二十多分钟后。

        离开码头的机帆船停在了一处开阔的水域,从方位上看离岸边大概有800-1000米左右。

        另一艘机帆船则继续向北行驶,一直开到徐云他们两百米外方才停了下来。

        而在这两船之间的水面以下,便被拉出了一条等距的渔网。

        等到天色临近晚上,两艘帆船便会向东开始平移收网。

        此时徐云他们这艘船没什么事儿干,众多汉子们便开始唱起了红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各种各样的破锣嗓子充斥在船上,但徐云却丝毫不感觉这些歌唱的难听。

        有些歌曲或许天生就是如此吧,不管音调如何,都会带起人灵魂的共鸣。

        过了片刻。

        老郭便拎着个小马扎走到了徐云身边,朝他递来了一根组装好的鱼竿:

        “来,小韩,咱们可以开始钓鱼了。”

        徐云下意识接过老郭递来的鱼竿,粗略的打量了几眼。

        之前在基地里的时候他只看到了鱼竿收缩起来的样子,所以一开始倒也没在意太多。

        但如今见到了完全体,他才发现了一件事:

        原来在如今这个年代,渔具就已经已经如此规范了?

        没错。

        规范。

        老郭给他的这根鱼竿是木头材质,杆体是那种很有年代感的棕黄色,大概两米出头的样子。

        杆上配着一根尼龙线,最前方是鱼钩和鱼漂。

        眼见徐云的目光有些好奇,老郭不由有些得意的挺了挺胸脯:

        “怎么样,小韩,我这鱼竿做的还行吧?”

        “啊?”

        徐云闻言一脸意外的抬起头,对老郭问道:

        “郭工,这是您自己做的?”

        老郭嘿嘿的笑了两声,解释道:

        “嗯,首都那边其实也可以买到专业的渔具,例如2号线还有霓虹的4号尹豆钓,但它们的价格都太贵了。”

        “2号线一米就要八分钱,尹豆钓一枚6分钱,一旦断了或者挂底就废了。”

        “所以我之前去川省出差的时候特意砍了些老苗竹,带回来烧火找直,然后吊砖石上梁风干成型,七八斤的鲤鱼都能照样熘上来。”

        “至于钩子是我找2分厂同志帮忙锻造的——消耗的钢材是我自己出的钱,三十个钩子花了三角两分。”

        “钩子上的三个坠子是用牙膏皮做的,用来替代铅坠,尼龙线还用猪血染过,鱼漂用的是鸭翅加上大蒜头内的心。”

        “打窝的料则主要是用基地里黑水虻成虫做的,我还往里头加了些酒曲,应该够凑合着用了。”

        徐云:

        “......”

        好吧,理工党喜欢dIY倒也正常。

        随后老郭将饵料掰成了几个小团,朝湖里丢了下去。

        按照后世的钓鱼习惯来说。

        打窝完一般要过几个小时抛竿才有效,但这年头青海湖的鱼类资源很多,加之现在也没啥娱乐方式,于是老郭和徐云便也顺势下了杆。

        呼.....

        又是一阵微风吹过,徐云有些惬意的闭上了眼睛。

        这大抵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以来最轻松的一天了,不需要考虑太多的事务,只要安静的当个空军老哥就行。

        可惜这种日子注定没法经常享受,毕竟基地不能等,国家更不能等。

        “哎呀,怎么没有鱼咬钩呢?”

        就在徐云眯着眼的时候,他的耳边忽然响起了乔彩虹有些懊恼的声音。

        徐云见状便睁开眼,顺势朝一旁看去。

        只见此时此刻。

        乔彩虹这姑娘不知道从哪里也借到了一根鱼竿,和老郭徐云一样将它抛进了水里钓起了鱼。

        不过这姑娘看起来性子有些急,这才没一会儿呢,就有些不耐烦了。

        随后徐云又扫了眼乔彩虹下杆的位置,很快摇了摇头:

        “小乔,你这鱼漂调错啦,吃水这么浅是钓不上鱼的,你应该像我这种专业人士一木......”

        结果最后一个字还没说完。

        乔彩虹眼神便微微一动,飞快的一提鱼竿。

        下一刻。

        一条巴掌大小的鱼儿便扑棱扑棱的被甩到了甲板上。

        “噢!钓上鱼啦!”

        乔彩虹兴奋的大叫了一声,随后方才看向了徐云:

        “韩立同志,你刚才说了啥?我看湖里没听清呢。”

        徐云嘴角抽了两下:

        “.......没啥,我是说刚才好像有条鱼从下边游过去了。”

        一旁的老郭则凑上前看了几眼,顺手将鱼钩从鱼嘴里取了下来:

        “品相不错的湟鱼,小乔,你运气不错嘛。”

        湟鱼?

        听到老郭嘴里说出的这个词。

        徐云连忙收回了心绪,定睛朝甲板上看去。

        只见乔彩虹钓上来的这条鱼鱼体呈长形,体背呈现灰褐色,体表几乎看不到鳞片。

        见此情形。

        徐云的眼中忍不住露出了一丝好奇。

        这就是湟鱼?

        古语有云。

        青海湖中有两宝,一是湖鱼二是鸟。

        这里的鸟指的是各种野生鸟类。

        例如斑头雁、渔鸥、不更新的作者、棕头鸥等等。

        而另一个湖鱼,指的便是湟鱼了。

        湟鱼的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从其中的裸字就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没有鳞片的鱼。

        上辈子是青海湖湖神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大约13万年前。

        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

        为适应日渐咸涩的湖水,滞留在青海湖流域的黄河鲤鱼鳞片逐渐退化,用裸露的皮肤更好地将体内的盐和碱排出去。

        青海湖水温低、盐碱度高,这种生存条件让湟鱼的数量占到了青海湖鱼类资源的95%以上。

        与此同时呢。

        青海湖水中较高的盐碱含量,也抑制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