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遇事不决.......(7.4K)_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更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零二章 遇事不决.......(7.4K)

第(2/3)页

空管。

  接着小麦捏着管口末端,将它放到眼前,对巴贝奇说道:

  “巴贝奇先生,您应该知道,声波在水银中的传播速度要比电信号在导线中的传播速度慢,对吧?”

  巴贝奇点了点头。

  比起徐云此前测算的光速,1850年的科技水平早就将声波研究了个透——即使在原本历史中也是如此。

  此时的科学界不但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各有不同,还掌握了它们的具体数值。

  例如空气中的速度比较慢,大约是一秒340米。

  固体和液体中则比较快。

  例如在铜棒中的传播速度是一秒3750米,水银是每秒1450米左右。

  但再快的声波,比起电信号的传播速度都依旧要慢上十万八千倍。

  眼见巴贝奇沟通无碍,小麦又继续解释道:

  “既然如此,有个想法......”

  “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根装有水银的萧炎管外部接上闭合导线,然后将多个萧炎管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接着以内外信息传播的时间差为原理,加上其他一些小手段,从而替代齿轮,达到信息存储的效果呢?”

  巴贝奇越听眼睛瞪得越大,而一旁徐云的表情则是......

  ???。

  摆烂.jpg。

  怎么说呢.......

  从小麦之前说出那番话后。

  徐云差不多就对现在的情景有了心理准备。

  毕竟小麦的思路,明显就是奔着水银延迟线存储器去的。

  没错。

  水银延迟线存储器。

  照前头所说。

  如果将计算机史视作一位小说主角,那么存储器的发展史,则无疑是一位标准的女主——还是第二章就登场的那种。

  除了最开始高卢人帕斯卡发明的“加法器”不需要存储之外(因为直接把答案写下来就行了),其余所有计算机的发展时期,都离不开存储器这玩意儿。

  历史上最早的数据存储介质叫做打孔卡,又称穿孔卡。

  它是一块能存储数据的纸板,用是否在预定位置打孔来记录数字、字母、特殊符号等字符。

  打卡孔最早出现于1725年,由高卢人布乔发明。

  一开始它被用在了贮存纺织机工作过程控制的信息上,接着就歪楼了:

  这玩意儿曾经一度被作为统计奴隶人数的存储设备,大概要到1900年前后才会回到正轨——这里不建议嘲笑,因为统计对象除了黑奴外还包括了华人劳工。

  到了1928年,IBM推出了一款规格为190x84mm的打卡孔,用长方形孔提高存储密度。

  这张打卡孔可以存储80列x12行数据,相当于120字节。

  打卡孔之后则是指令带,这东西有些类似高中实验室里的打点计时器,算是机械化存储技术时代的标志。

  而打卡孔和之后,便步入了近代计算机真正的存储发展阶段。

  首先出现的存储设备有个还挺好听的名字,叫做磁鼓。

  最早的磁鼓看上去跟按摩棒差不多,运作的时候会嗡嗡直响,有些时候还会喷水——它的转动速度很快,往往需要加水充作水冷。

  而磁鼓之后。

  登场的便是水银延迟线存储器了。

  水银延迟线存储器的原理和小麦说的差不多,核心就是一个:

  声波和电信号的传播时间差。

  当然了。

  这里说的是电信号,而非电子。

  电子在金属导线中的运动速度是非常非常慢的,有些情况甚至可能一秒钟才移动给几厘米。

  电信号的速度其实就是场的速度,具体要看材料的介电常数

  一般来说,铜线的电信号差不多就是一秒二十三万公里左右。

  声波和电信号的传递时间差巨大,这就让水银延迟存储技术的出现有了理论基础:

  它的一端是电声转换装置,把电信号转换为声波在水银中传播。

  由于传播速度比较慢,所以声波信号传播到另一端差不多要一到数秒的时间。

  另一端则是声-电转换装置,将收到的声波信号再次装换为电信号,再再将处理过的信号再次输入到电-声转换一端。

  这样形成闭环,就可以把信号存储在水银管中了。

  在原本历史中。

  人类第一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1使用的便是这个技术,时间差大约是960ms左右。

  这个思路无疑要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不过要比徐云想想的极端情况还是要好一些的——小麦毕竟只是个挂壁,还没拿到gm的版本开发权。

  至于水银延迟存储技术再往后嘛......

  便是威廉管、磁芯以及如今的磁盘了。

  至于再未来的趋势,则是徐云此前得到过的DNA存储技术。

  视线再回归现实。

  小麦的这个想法很快引起了众人注意,包括阿达和黎曼在内,诸多大老们再次聚集到了桌边。

  巴贝奇是现场手工能力最强的一人,因此在激动的同时,也很快想到了实操环节的问题:

  “麦克斯韦同学,你的想法虽然很好,不过我们要如何保证时间差尽可能延长呢?”

  “如果只是一根几厘米十几厘米的试管,那么声波和电信号可以说几乎不存在时间差——至少不存在足够存储数据的时间差。”

  阿达亦是点了点头。

  十几厘米的试管,声波基本上嗖一下的就会秒到,固然和电信号之间依旧存在时间差,但显然无法被利用。

  不过小麦显然对此早有腹稿,只见他很是自信的朝巴贝奇一笑:

  “巴贝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