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再见了,1850!(一)(9.8K!!)_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更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四章 再见了,1850!(一)(9.8K!!)

第(2/3)页

忘了,既然光能够在成像板上形成干涉条纹,就说明它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出的是波动性质。”

  “通过平面光路可以算出,如果光被干扰,那么两条光臂实际上是无法垂直的。”

  “那么如此一来,光臂长度虽然不变,但实际上的光程差就会缩短了。”

  说完这些。

  乔吉亚·特里一指徐云,冷哼一声:

  “所以罗峰,你的实验存在有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你忽略了以太通过对波的作用,使光程差受到了影响!”

  说完乔吉亚·特里又想到了什么,嗤笑一声:

  “除非.....你能证明光在光臂运行的过程中展现了微粒态,接着又在成像板上变成了波动态.....哈!”

  说完乔吉亚·特里便如同曹丞相附体,自顾自的大笑了起来。

  看着身边一脸自嗨的乔吉亚·特里,徐云的表情有些......

  微妙。

  怎么说呢.......

  这算是想睡觉的时候有人递来了套套?

  乔吉亚·特里的分析解释起来其实很简单:

  光有波粒两种性质,其中成像板这个最终环节出现的干涉条纹,代表着它在实验中展现出的是波动性。

  波的传递需要介质,那么谁能保证不是以太这个介质对波进行了干扰呢?

  以太干扰了波,那么垂直和平面光路就会受到影响,光臂夹角看似是90°,但实际上可能只有89.99999°了。

  这种微小的误差以现有的科学技术无法测量,但在光速这种量级的计算中,却也确实会导致误差的出现。

  这算是一个逻辑上的闭环,类似于......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不过嘛......

  与鸡蛋问题在宗教上可以用创世这个外挂解释一样。

  乔吉亚·特里的这个问题,也有一个理论上存在的挂壁破局法:

  只要先用数学去否定计算上的问题,然后证明光可以在一个实验中既展现出粒子性又展现出波动性就可以了。

  也就是光在光臂上运行的时候是粒子,不会遇到以太的影响。

  而在穿过分光镜打到成像板上的时候,又变成了波......

  只是在乔吉亚·特里看来,这种情况绝不可能会发生,即便小牛复生都做不到这地步。

  因此它注定是个徐云束手无策的问题。

  想到这里。

  徐云看向乔吉亚·特里的眼神顿时包含了......

  感激和欣慰。

  实话实说。

  原本按照现在这种大佬们哭丧成一团的局面持续下去,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才能顺利开启第三个实验来着......

  大家都在哭都在绝望,多少人会愿意跟他去第三块空地呢?

  若是第三块空地的实验没法开启,那么今晚的大戏就会缺个压轴的爽点了。

  真·救世主。

  当然了。

  在此之前,还需要先从数学角度否定乔吉亚·特里的说法。

  于是徐云想了想,转身对此时应该在高斯身边帮忙、但因为某个笨蛋作者失误而被迫拥有影分身、负责干涉仪校准的小麦说道:

  “麦克斯韦同学,麻烦你帮我拿一块黑板过来,另外请汤姆逊先生把灯打开。”

  小麦闻言点点头:

  “明白。”

  几分钟后。

  小麦拖着一块黑板回到了徐云身边。

  徐云和乔吉亚·特里周围则早已围起了一堆人,阿伏伽德罗、多普勒等人赫然也在其中。

  待黑板安置妥善后。

  徐云看了眼乔吉亚·特里,拿起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词:

  光源,成像板,镜子m1、镜子m2。

  接着他在这几个词的下发画了一条横线,对周围道:

  “各位先生,如你们所见,这四个词就是我们实验中的关键装置。”

  “至于分光镜则由于未涉及数学计算所以不包括在内,这点应该没问题吧?”

  包括乔吉亚·特里在内,所有人都点了点头。

  这是最直观的信息,没人能够否定。

  接着徐云顿了顿,又说道:

  “至于我们所说的光臂,其实就是光源和镜子以及两者之间连线所构成的整体。”

  “在任意时刻,光臂的长度是恒定的——或者说在任意时刻,光源和镜子之间的距离是定值。”

  “这点也没问题吧?”

  回答他的依旧是赞同声。

  说完这些。

  徐云玩味的看了乔吉亚·特里一眼,嘴角抑制不住的微微翘起了一丝弧度:

  “至于这位乔吉亚·特里先生的所谓漏洞,实际上可以分成垂直光路和水平光路两部分。”

  “虽然他绝大部分的思路是在讨论垂直光路,我们还是要先讨论一下他在分析水平光路时犯的错误吧,麦克斯韦!”

  一旁的小麦闻言神色一震:

  “在呢,罗峰先生。”

  徐云朝他打了个响指,将粉笔朝他一丢:

  “小麦,你给这位先生整个活,告诉他他到底错在了哪儿。”

  小麦闻言点点头,接过粉笔,又看了眼乔吉亚·特里。

  思索了半分钟左右,他便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式子:

  OM1+M1O。

  OM1+Vt1+OM1-V(t11-t1)=2OM1+V(2t1-t11)

  接着在第一个式子后头打了个叉。

  在第二个式子后打了个√。

  看着黑板上的两道公式。

  围观群众中的某位数学教授顿时轻轻抽了一口气:

  “嘶.......”

  小麦所写的内容不多,但现场毕竟有着不少真正的数理大佬,理解能力方面还是拉满的。

  他们只是稍微一分析,便立刻理解了小麦的想法。

  读过高中物理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一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在不同参考系中是不同的。

  例如假设你在坐火车,你相对于火车的轨迹是一个不动的点。

  而你相对于地面参考系的轨迹,却是一条直线。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光路。

  以太假设的核心就在于,它认定了光相对于以太的速度是恒定的。

  所以如果想比较两束光从光源击中镜子再回到光源所消耗的时间差,选取以太作为参考系更加方便。

  小麦的思路便是如此。

  当t=0时。

  光从光源O点出发。

  当  t=t1的时候。

  光到达镜子。

  此时由于整个实验设备相对于以太已经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镜子的位置从M1点变换到了右侧距离Vt1的地方。

  所以这一段光程的长度是:

  OM1+Vt1。

  当光返回光源的时候。

  设光在  t=t11时返回光源,此时光源已经运动了t11秒。

  所以光源的位置是原先O点右侧距离Vt11的地方。

  这一段的光程便是:

  OM1+Vt1-Vt11=OM1-V(t11-t1)。

  综合两段光路。

  在以太参考系中,水平光的光程总长应为:

  OM1+Vt1+OM1-V(t11-t1)=2OM1+V(2t1-t11)。(应该没算错,要是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大佬指正哈)

  而乔吉亚·特里所写的则是OM1+M1O,显然错误。

  随后小麦耸了耸肩,指着公式说道:

  “其实从这个式子里很容易看出,2t1会明显大于t11  ,因为光线的去程比回程要长嘛。”

  “光线从光源前往镜子一的时候,是在‘追’镜子。”

  “而从镜子返回光源的时候,光源是迎着光线运动的。”

  “所以叻,光线从光源到镜子的时间比光线从镜子回到光源的时间要长。”

  “因此单单从水平光路的推理解释,特里先生您的分析就是错误的。”

  乔吉亚·特里张了张嘴,眼中露出了一丝慌乱:

  “我.......”

  不过徐云并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而是接过小麦的话,再次给他补起了刀:

  “特里先生,光源,镜子,和成像板,它们的运动方向都是东...或者说正右方——因为相对以太运动嘛。”

  “也就是说,光源和镜子一的运动方向是沿着O点与  M1点所在的直线上。”

  “而镜子二的运动方向,则是沿着M2点和A点所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