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填鸭式教育不可取 (6400字大章)_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更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三章 填鸭式教育不可取 (6400字大章)

第(2/3)页

浩瀚世界的入海口。

  三个人,两个见过海。

  这在比例方面虽然谈不上完美,  但要比徐云预期的高很多。

  随后徐云沉吟片刻,  对老苏和小赵问道:

  “老爷,简王殿下,不知两位在欣赏海景之际,可否见过从远处驶来的帆船?”

  后世对帆船在华夏古代出现的时间一直颇有争议,主要分成春秋说和两汉说两种看法。

  不过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时间线都要远早于眼下的宋代。

  所以此时帆船眼下很常见,尤其是在海边。

  故而小李和老苏只是彼此对视了一眼,便齐齐点头道:

  “自是见过。”

  徐云朝二人微微颔首,深吸一口气,抛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既然如此,不知二位在见到帆船的时候,  可曾注意过一件事?”

  “什么事?”

  “帆船是哪个部位先出现在二位视野内的?”

  听到徐云这番话,  老苏和小赵顿时齐齐一愣。

  “哪个部位?”

  小赵见到大海的时间离现在只有两年,印象自然相对也比较深,便先一步道:

  “若是没记错的话...那日@本王登高观海,首先见到的似是白色的船帆,其次才是船身...”

  听小赵这么一说,老苏倒也回想起了一些画面。

  不禁微微点头赞同。

  不过想着想着,他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猛的瞪大眼睛,看向徐云,嘴角隐隐颤抖:

  “小王,你是说我们先看到船帆,是因为大地是圆形,所以海面将船身给挡在了后方?”

  徐云沉默片刻,郑重而坚定的点头道:

  “没错。”

  海面上的行船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证明地球形状时,曾经提及过的有力证据。

  当然了。

  在现实生活中,你想单靠肉眼验证这个说法,其实是比较麻烦的。

  因为根据R²+d²=(R+h)²可以计算,一个视线高度为1.75米的人,能够看到的地平线距离有4.65千米。

  如果你站到山上或者建筑高层,看到的范围就更远了。

  这种十几公里起步的视力范围,一般人其实是很难分辨出船帆、船桅和船身的。

  这种情况下所谓首先看到风帆,很大部分原因要归结于风帆的显眼程度,和海平面没啥关系。

  但值得一提的是,登州和昌国这两个地方却很特殊,不同于一般的海岸:

  它们都是宋朝水军要地,同时也是宋代知名的海市所在。

  眼下是宋朝海市最发达的时期,贸易联通的可不是内地,而是周围的各个国家。

  而凡是越洋贸易的船只,体型往往都非同一般。

  比如很有名的宋代古船,被发掘复原的华光礁1号。

  整艘船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约3-4米,这在宋代只是中型船的规模。

  像在登州、昌国这两处海市兼军事重地。

  你若是运气好,甚至可以见到两千料级别的帆辅车船。

  至于所谓两千料嘛,差不多是45米、宽11米、深5米的规格。

  也就是千吨级的排水量,是郑和船队最大的宝船的40%左右。

  这种规模的大型船只,只要天公作美,在极远处分辨出船帆和船身还是不难的。

  老苏和小赵一个是前任宰相,另一个是宋哲宗的亲弟弟,属于大宋最顶尖的那批人。

  他们前往海市的时候想要见到这种船,简直就是像是喝水一般容易。

  当然了。

  在后世看来,先见到船帆不一定就代表地球是圆的。

  因为从可能性角度上来说,其实还存在一种甜甜圈模型的可能。

  但此时的老苏显然没能想到那么多,他的心思近乎完全放到了徐云所说的那番话里。

  作为眼下华夏本土...或者说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学家——还是没有之一的那种。

  老苏对于星辰的痴迷程度,近乎达到了一个疯狂的地步。

  先前提及过。

  老苏曾经制作过一个只能放大五六倍的望远镜,这架望远镜的观测效果也就比纯肉眼高上那么一丢丢。

  而在公元1084年,老苏为了观测一个偏西方向的星辰,甚至带着这架没啥大用的望远镜跑到了吐蕃!

  没错。

  吐蕃!

  要知道。

  宋朝的吐蕃可不像后世,这时候的卫藏和中原可以算是两个不同的政权,彼此之间甚至有些小规模冲突。

  从汴京跑到吐蕃的路程长不说,风险也是大的惊人。

  但为了追求真理,老苏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成果便是苏颂星图上的17颗星。

  这就是老苏,一个执著到不惧生死的时代巨匠。

  否则同样的科技水平之下,老苏能比欧洲人绘制出多数百颗星辰的星图,真以为全靠运气啊?

  而作为一位在星图上花费了大量心血的求道者。

  老苏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自然也思考过另一件事:

  那些天空星辰和自己脚下的大地,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可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