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行商_捡漏大师最新章节更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39章 行商

第(2/3)页

样就能把这些人赶,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用了人海战术,这个走了那一个又来,陈勇干脆站在那里不走了。

        刚开始的时候也没什么人注意,可是慢慢的四周就越围越多人,围观的众人大部分都是来看热闹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伙子这么厉害,把这些“行商”们说的灰头土脸,灰溜溜的走了,就再也不敢冒头了,因为围观的众人现在都知道,这些人就是卖假货的,还跟着小伙子学了不少知识。

        在这个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利益团体,别看这些不怎么起眼的“行商”,但他们也有带头人,这个带头人就叫老邹头。

        这个“行商”的带头人老邹头可是大有来历,他是清朝政府末代皇帝傅仪的堂弟,正儿八经的正黄旗后代,是一位贝勒爷,他七八岁的时候清朝就灭亡了,他跟随着父亲隐姓埋名,改姓为邹,他继承了那些贝勒爷好吃懒做的习俗,文革后他父亲就病死了,他就开始把藏在地库里的老物件拿出来变卖。

        老邹打听到华威桥那边有个鬼市,相传这个鬼市要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候皇室贵族的古玩书画向民间大量流出,很多没落贵族拿家中的古玩来此站街变卖。

        这些交易一来有失身份,二来部分古董渠道不明需要秘密交易,于是只能在天亮前进行,才得了“鬼市”称号,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潘家园市场也还没有出现,彼时只是一大片居民区叫“潘家窑”,后来觉得此名不雅,就改为了如今的潘家园。

        潘家园成了古玩旧货市场,已是90年代初了。但在80年代末期,华威桥古玩摊和劲松百货商场北侧的建筑工地地摊,应该属于潘家园地摊的雏形。一些当地居民会在路边摆摊,把自家的瓷器、旧家具等物件拿出来卖,不过也只是“打游击”,蹲在土坡上头摆摊,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跑得也快”。久而久之,这个自然形成的旧货市场被称为“劲松土坡儿”。

        这些散摊一直坚持到1992年底,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