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崛起之势_骗了康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24章 崛起之势

第(2/3)页

童生资格的年轻人,也就是识字的年轻人。书院的待遇,除了包食宿、包衣物之外,每月还有二两银子的零花钱。

  要知道,这年头的秀才,即使办私塾教书,每年的束修也就是十两银子上下。

  实际上,强国书院就是老技校和老中专的翻版罢了。

  玉柱小时候,家里真穷,又很会读书的学子,很多都选择了读中专或是技校,而不是读大学。

  因为,读中专和技校,不仅免学费、包分配工作,每月还发给零花钱,可以极大的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在那个极度欠缺知识的年代,中专生享受的待遇,比后来的硕士生还要优越一些。

  现在的硕士生,不包分配工作,毕业后还需要自己去考编制。

  当时的中专生,只要毕业了,就有干部编制,径直拿着派遣证去单位报到。

  在大沽口处理完了手头的杂事之后,玉柱带着109341部队,坐船经海路,从松江府逆长江西进,直抵武昌城下。

  时隔数年后,南都武昌府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

  武昌府的城垣,被扩大了何止五倍?

  由于是先规划,后建设的缘故,玉柱的皇宫正好位于武昌城外的郊区,并涵盖了东湖岸边的整个梅园。

  嗯,玉柱住得很舒服的梅园,以后就是皇帝的御花园了。

  为了不影响都城内的交通,玉柱的新皇宫,就建在了湖边。

  就在皇宫的附近,几乎全是朝廷的官署,及住宅区。

  这就相当于,在武昌的郊外,另建了一座新城。新城里边,主要是朝廷的各种官僚机构,及官员们的住宅。

  这就在最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衙署太过分散的格外扰民。

  如今的规矩是,官员出行,鸣锣开道,驱散闲人。

  这么多朝廷的官僚,聚集到武昌府城内,焉能不扰民?

  再临武昌之时,风景如画的梅岭二号,理所当然的成了玉柱的驻跸之所。

  这一次来武昌之后,短时间内,玉柱不打算走了。

  所以,全班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们、军方的统帅机构,以及六部的实权尚书们,也都跟着来了武昌。

  关于迁都的事,玉柱的态度之明确,谁反对,谁就马上下台走人。

  如今的北都,除了缺水之外,还有一大弊端,即:大型海船只能靠港大沽口。

  从大沽口到北都的朝阳门外,还有两百里地。

  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都城内部的运输成本。时间一长,消耗必大。

  与此相反,武昌府完全没有缺水的问题。别说千万级的住户,就算是都市圈的人口过了亿,也不可能缺水。

  更重要的是,大型海船,可以从长江入海口驶上来,直达武昌的码头。

  别的且不说了,单单是京师暂时缺粮食的时候,玉柱只需要一声令下,江南以及海外的粮食,就会源源不断的沿着长江的航道,运输到武昌城下。

  近代以来的列强之国都,哪个没有顺畅的海运或河运?

  所谓山河之险,随着热兵器的持续发展,越来越无足轻重了。

  玉柱的整个迁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